《飛鳥》譯者序文/邊棣 我願以泰戈爾的一首詩作為《飛鳥》的開篇:""信仰是只鳥,感覺得到光,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歌唱。""(Faith is the bird that feels the light and sings when the dawn is still dark.) 泰戈爾的《飛鳥》言簡意深,其詩意之美、遣詞之妙、哲理之精,堪稱跨時代的經典之作。詩集中收錄了326首短詩,凝聚了他對自然的熱愛、簡練的語言風格及豐富的詩意表達。《飛鳥》的形式多樣,涵蓋寓言(Allegory)、隱喻(Metaphor)、換喻(Metonymy)、格言(Aphorism)、敘事(Narrative)、抒情(Lyric)、對話(Dialogue)、俳句(Haiku)和短歌(Tanka)等,意境深遠,內容豐富。《飛鳥》中的326首短詩,既獨立成章,又彼此呼應,如同自然與人生場景的交織。初讀之時,詩作的編排或顯隨意,細細品味後,卻能體會到其中隱含的內在聯繫。泰戈爾特意將全書劃分為11個部分,使讀者在自由體悟中探索詩意,這也是其獨特之處。 泰戈爾以流暢而富有韻律的詩句,廣泛運用明喻、暗喻及寓言故事,營造出獨特的宗教與神秘主義氛圍。《飛鳥》不僅體現了他對上帝、自然與人類的深刻洞見,也彰顯了他深厚的情感。在詩中,他將自然與人文精神交融,將自然之美融入人類生活,強調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。正如第152首所言: ""噫夢中,事無頭緒紛紛亂。定神看,和諧自在大自然。"" 這一詩句亦與愛因斯坦的名言相呼應:""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,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。"" 在朋友Helen Zhao的推薦下,我第一次完整閱讀了英文版的《飛鳥》。偶然間,我在美國心理學家約翰-C. 摩根(John C. Morgan)的《死亡與瀕臨死亡的心理學》(Psychology of Death and Dying)中,讀到這樣一句詩: ""The world rushes on over the strings of the lingering heart, making the music of sadness."" 這句詩精准而細膩地概括了全書主題,而它正是泰戈爾《飛鳥》第44首的詩句。隨後,我翻閱了多個中文譯本,卻發現許多譯文未能完全傳達原詩的意境。於是,我嘗試翻譯了兩個版本,反復揣摩後深感:""完美的釋譯,實屬不易。"" 正如《飛鳥》第111首所言:""耗必止于竭,完美無終結。""我希望這部中英對照譯本,能為讀者提供更多機會,欣賞泰戈爾詩作的輝煌與壯麗;也希望我的翻譯,能讓《飛鳥》的詩句以更優美的中文""飛""入讀者心中。正如第204首所言: ""妙語之詩餘音嫋嫋,穿越時空,超越蒼穹。"" 或如第301首所寫:""讓我用您的愛來感受這個世界。這樣,我的愛也能回報您。"" 一詩一世界,誠如斯言。 在《飛鳥》第292首中,泰戈爾寫道:""常有浮雲它日來,無意伴風不送雨,用來描我落霞天。""CLOUDS come floating into my life from other days no longer to shed rain or usher storm but to give colour to my sunset sky. 這首詩意境深遠、寓意美好,我特意將其譯為藏頭詩,以弘揚其中的哲思。據傳,BBC總部曾以此詩為座右銘,取代了莎士比亞的名言:""簡潔是智慧的靈魂。""(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.)反復咀嚼兩者,不難體會它們的文學表述之妙。 本書的英文版本,源自1916年美國麥克米蘭公司出版的版本,僅修訂了少量拼寫錯誤,保留原文內容。在此,衷心感謝我的母親張瓊林及其摯友李若英女士的鼓勵與建議,她們的支援為我的翻譯提供了靈感。此外,也感謝所有親朋好友,在翻譯與創作過程中給予的幫助。沒有他們,這部詩集難以完成。